浦东吸血鬼事件

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

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,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!

(1)陌生的光:母親那一輩人昆池岩真实事件

发布日期:2024-05-31 05:24    点击次数:196

www.ilixue.com

【大紀元2017年06月11日訊】(大紀元記者楊一帆綜合報導)浙江考生十年寒窗,今年高考語文閱讀敗給一條草魚。近日昆池岩真实事件,該題標準答案出爐,原作者也沒答對。

2017年高考語文浙江卷,閱讀理解選的是作家鞏高峰的短篇小說《一種美味》。文章描寫主人公6歲時,一家人第一次喝魚湯發生的故事。題目要求考生對最後結尾進行理解,而文章的最後一句是,從鍋裡跳出來的魚,「它早已死了,只是眼裡還閃著一絲詭異的光。」

這道題讓浙江考生們全蒙了。考試後,浙江考生紛紛表示不滿:轉發了這麼多錦鯉,卻敗給一條草魚!這是一條怎樣的魚?為什麼會有詭異的光?詭異的光到底是個什麼鬼?

浙江考生們要求文章作者鞏高峰給出標準答案,鞏高峰在微博回應稱,沒料到因為這道考題,他突然變網紅。「現在標準答案沒出來,我怎麼知道自己想要表達什麼啊,我又哪裡知道結尾有什麼意義?」

中新網6月11日報導,億萬網民對高考關注的熱度仍未消減。因為他們都在等待著2017浙江高考語文試卷的閱讀理解《一種美味》的答案……现在「十年寒窗,敗給一條草魚」的標準答案來了。

報導列出該閱讀題的具體要求:

圖為《一種美味》閱讀理解題。(網絡截圖)圖為《一種美味》閱讀理解題。(網絡截圖)

報導列出標準答案和原作者鞏高峰給出的答案。

10.理解文中加點詞語的含義(4分)

標準答案:

(1)陌生的光:

①與平時的不滿和責備不同。

②表達了母親的驚奇、讚賞與欣慰。

(2)陌生的氣息:

① 與平時家庭氣氛苦澀沉悶不同。

② 表達了對美好事物的期待與想像。

原作者鞏高峰:

《礼运》是中国思想与文明的大文本,其开篇的大同叙事与小康叙事,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。在学术上,中国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型伴随着《礼运》的升格化运动:一方面《礼运》脱离《礼记》成为独立的文本而被关注;另一方面,本来列在《礼运》篇首的大同叙事与小康叙事又进一步脱离《礼运》的整体文本而独立。在政治上,“大同”与“小康”一再成为近现代各种政治运动(从太平天国运动到“中华民国”缔造,从共产主义运动到社会主义建设、中国的现代化运动等)的基本理念或纲领。

(1)陌生的光:

母親那一輩人,每年過年過節才能有機會吃一次魚、肉,所以平日裡看到魚,會有一種陌生的驚喜。

(2)陌生的氣息:

一個幾乎從沒吃過魚的6歲孩子,親手抓到一條魚,能給全家帶來一頓魚湯,這種他沒品嚐過的味道,對他來說是陌生的。

11 .賞析文中劃線的句子(5分)

標準答案:

① 「示意」「卻」等神態細節描寫,刻畫出母親不安、沉重等微妙的心理變化。

② 「出神」強調了母親茫然、憂心和無奈的心理狀態。

③ 「黑糊糊的夜空」,母親為未來生活負擔加重而憂慮,因兒子不能均享讀書機會而愧疚。

原作者鞏高峰:

父母對三個孩子的愛都一樣,前兩個沒能進學校的大門,現在生活稍微改善,老三卻可以上學了,這對兩個哥哥顯然不公平。所以,母親「端著碗出神,對著黑糊糊的夜出神」,表達了其對孩子的愧疚。

12. 「一種美味」有多重意蘊,簡析(5分)

標準答案:

①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,「魚湯」成了一種「美味」。

②  圍繞「魚湯」的烹製,一家人處於生活重負下的情感「美味」彌足珍貴。

③在此過程中,「他」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,是自我的一次重要發現與成長,更是能夠滋養一生的特殊「美味」。

原作者鞏高峰:

美味有三重意蘊。

第一重,實指,美味就是魚湯。一條巴掌大的草魚和豆腐一起熬出的魚湯,對過年過節才能吃到的一家人來說是美味。

第二重,用美味反諷現實。文章明明寫的是苦難,兄弟三個有兩個不能上學,一家人好容易熬一鍋「魚湯」,卻因為三子可以上學而各有心事,最後都沒喝成,這是一種悲傷的美味。

第三重,美味是一種希望。雖然魚湯沒喝成,兩個哥哥沒能上學,可是三子上了,就是這個家庭的希望……

13. 小說設置了一個意外的結尾,有什麼好處?(6分)

標準答案:

① 情節在結尾處突然逆轉,在出人意料的戲劇性效果上,與「歐·亨利式」的結尾有暗合相通之處。

② 因前文設置的伏筆若有若無(「掀鍋蓋」「不記得細節」「忘了味道」等),讓結尾呈現某種魔幻色彩。

③ 結尾情節安排表明「魚未入湯」,詭異之處有深意,引發讀者對美味意蘊作深度的思考與探究。

④ 結尾提示了「美味」的含義有表裡兩層,與標題「一種美味」呼應。

原作者鞏高峰:

文章結尾用了一個歐亨利式的反轉,揭示這一家人其實沒喝到魚湯,而是喝的豆腐湯的現實。於是,文中瀰漫的苦難和悲傷的氣息更加濃郁。悲劇是把現實撕開給人看,作者在結尾才撕開,讓故事更有衝擊力,令人讀後回味餘地更大。

報導稱,就這篇文章的創作背景,鞏高峰表示,小說的原型是一個關係很好的朋友的父親,內容是其親身經歷,他聽了之後心裡很難受,便想寫下來。

上述報導再次引發網民熱議:連原作者的答案和「標準」答案都相去十萬八千里,何況考生?十年寒窗敗給一個考官的一條死草魚,悲催啊;一篇文章,每人會有不同的理解、解讀,閱讀理解怎麼可能有標準答案?荒唐的考題、荒唐的考試、荒唐的中國教育,誤人子弟……#

責任編輯:高靜昆池岩真实事件